左贡县群众铭记党恩共奋进——永远跟党走 建设好家乡

发布时间:2021-11-11 作者: 来源:西藏日报

昌都市左贡县田妥镇德达村位于玉曲河畔,318国道横穿全村。

今年71岁的洛措老人家的客厅里悬挂着“光荣之家”木质牌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块布满岁月痕迹的木质牌匾尺寸长约80厘米,高约40厘米,上面镌刻着“光荣之家”四个大字,牌匾正面涂有色漆加以装饰。

说起这块牌匾的来历,洛措老人告诉记者,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上级部门颁给自己因公牺牲的父亲嘎久,褒奖他为解放军当向导所作的贡献。

洛措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母亲早前跟子女们说过,她的童年家里一贫如洗,饱受农奴主的压榨,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直到70年前,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主改革在万里高原蓬勃开展。翻身农奴分得了牛羊和土地,开始了新生活。

沐浴着党的好政策,如今,洛措老人家生活富足。她家是两层楼房,房子宽敞明亮、装饰简约大气。老人平日里在家负责打理家务,两个女儿对老人也非常孝顺。因为房子沿街,她家在临街的一面开了个小商铺,每年能增加不少收入。

“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家人都为我父亲曾经为解放军当向导而骄傲,我们要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洛措老人说。

和德达村一样位于玉曲河畔的列达村,有一座精致的陈列馆,馆里琳琅满目的展品,仿佛倾诉着藏东人民对共产党的无比感恩之情。

陈列馆内,一面手工缝制的国旗格外醒目。这面1962年由9名村民手工缝制的国旗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这面国旗代表着我们列达村所有村民对党、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列达村原党支部书记土登加永说。

和这面国旗一起展出的,还有500多件展品。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组组数据,让人仿佛置身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的干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列达村多次被评为先进村、“红旗村”。

改革开放时期,是党的干部继续带领群众包产到户、发展生产、从事多种经营,全村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进入21世纪,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全面实施,列达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两层楼房,实行人畜分开,村里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我们要告诉后人,列达村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衣食无忧,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好政策。”谈及成立陈列馆的初衷,土登加永如是说。

如今的列达村,依托毗邻318国道的优势,开办“藏家乐”112家,累计接待游客6000多人。2017年,列达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6925元。

依托便利的交通,左贡县318国道沿线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在山高谷深的边远乡镇,产业兴旺也为群众带来了发展红利。

从左贡县向南驱车2个多小时,便到了中林卡乡。这里地处怒江流域,属高山干热峡谷干旱半干旱气候,充足的日照、全年无霜冻期等气候条件,为高原特色葡萄种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来自宁夏银川的王师傅,作为当地合作企业的技术员,负责中林卡万亩葡萄园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林卡作为园区1标段,集中种植规模有5300亩,主要种植赤霞珠这一引进品种。园区采用‘企业+园区+农户’的经营模式,动员当地群众参与园区建设、田间管理等工作,增加收入。”王师傅说。

作为该园区长期雇员的本地村民扎西次仁,从2018年开始在园区工作。几年下来,扎西次仁不但学得了一技之长,每个月还能领到3000元工资,实现了就近就便就业。

“在园区工作的当地村民有200多人,除去工资收入,很多村民在家里也种植葡萄,园区每年定期收购,农户也能多一份收益。”扎西次仁说。

据左贡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左贡县万亩葡萄园区累计投资1.1亿余元,改造荒地7100余亩。在中林卡乡万亩葡萄园区的辐射带动下,目前全县正在实施扎玉然巴、下林卡旭日、绕金左巴葡萄产业项目,预计万亩葡萄园区和各乡镇葡萄达到丰产期后,将实现年产值3亿余元,带动当地消费和旅游服务业综合就业2000余人。

从原来的荒山荒滩,到如今满山翠绿的葡萄园,左贡县乡村变美了,群众腰包变鼓了,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劲头也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