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各县动态

边坝:从圈养到半散养,让麝香“飘”得更远

发布时间:2023-11-14 作者: 来源:信息中心
林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雄性林麝分泌的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高级香料,由于其市场前景好、价格高,素有“软黄金”之称。

日前,昌都市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主题采访活动一行来到坐落在尼木乡的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采访。



雪山下的林麝养殖基地

走进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坐落在幽静山林中的干部职工区、林麝养殖区、大棚种植区、户外半散养区有序分布,在远处雪山的衬托下,一幅层次分明、充满生机的画卷在山间铺开。


2018年4月,在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边坝工作组促成下,边坝县人民政府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漳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经多方论证,结合西藏野生动物资源分布情况,最终选定在边坝县尼木乡建设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同年7月30日,林麝养殖项目取得西藏自治区林业厅行政许可批复,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家合法人工训养林麝基地。


养殖基地总建筑面积1165.95㎡,二期项目建成后圈舍面积可达9000㎡,并建设有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培训中心等附属设备,养殖规模可达200只以上。基地落成后,解决了当地4名群众的就业问题,月均工资约3100元。


今年61岁的嘎秋卡是尼木乡人,也是养殖基地聘请的专业饲养员,负责林麝的日常生活、饲料喂养。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外面打工,每月收入1800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每月可以拿到3100多元,这比外出务工强多了,而且基地还提供食宿,在林麝养殖基地上班成了他最开心的事。


带动群众增收7万余元

产业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只有产业兴才能实现群众富。


按照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还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的饲草、蔬菜等种植模式,探索建立本地人工、饲草、养殖一体化饲养模式,带动47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推动由“输血”变“造血”的根本性转变。目前,已实现每年自给自足饲草料3万余斤,在满足林麝养殖的基础上,能够带动群众增收5万余元,节约饲草料产生养殖成本约10万元。


“林麝天生胆小,性格孤僻,喜欢独居。”站在林麝养殖区外,场长兼技术员拜金向记者介绍说:“不管是野生还是圈养,林麝的生活区一般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上,补充的饲料更要按克分配,营养均衡,十分精细。目前,养殖基地存栏157头,累计采麝香508克,价值约18万元,带动群众增收7万余元。”


边坝县通过引进发展林麝养殖项目,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之路,激活了符合边坝生态环境的致富密码。


尝试林麝半散养模式

由于圈养的林麝容易导致近亲繁殖,品质退化严重,发病率、难产率、死亡率高。


为了规避林麝近亲繁殖风险,提高林麝存活率,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加强了种源调配工作,将自身养殖的林麝同国内其他养殖基地种源相结合,并对每个林麝进行人工标识,建立谱系档案,防止近亲繁育,以保证种群质量。


同时,拜金和技术员们还在积极尝试林麝半散养模式,将一定数量的林麝投放到一定面积的自然植被较丰富的场地中,再由人工投放少量精料,让其在周围自然环境中自由活动、采食,避免出现圈养导致的诸多问题。


拜金告诉记者,“通过几年实践,我们发现圈养下的林麝活动量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会逐渐退化。我们将扩建以半散养模式为主,模拟野外生存环境,改变现有圈养林麝的养殖方式,提升林麝种源、质量、产香量、幼崽成活率的同时,进一步节约成本,争取让更多的群众加入林麝养殖产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稳步扩大林麝养殖规模

发展药用人工驯养林麝,不仅发展经济,也有助于野生林麝资源的保护。


据边坝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王广华介绍,目前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已成功突破在海拔3700米人工养殖林麝成功的管理模式,2022年成年林麝存活率达到90%,新生幼崽存活率达到73%,高于全国70%的平均水平,初步形成独有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原林麝养殖经验。


为进一步深化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边坝县在林麝养殖基地扩建、建设林麝饲养繁育实验室、林下药材等方面合作,今年9月24日,在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边坝工作组的积极沟通和联系下,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携专家团到边坝县调研林麝资源及养殖情况、林下药材产业资源情况。


“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在扩大林麝养殖的同时,结合其生长生活习性,将按照养殖密度标准扩建半散养殖棚,稳步扩大边坝林麝养殖规模。同时,我们还将推动成立以边坝为中心的西藏麝业研发中心,逐步将边坝县打造成高原麝类种源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林麝产业发展。”边坝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边坝工作组组长林福泉介绍说。(刘志雄 梁湘楠 嘎松江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