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的家中,85岁的昂旺尼玛享受着四代同堂的天伦之乐(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新华社拉萨3月28日电 题:从制度的新生到发展的跨越——写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2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春到拉萨,小昭寺附近的吉崩岗社区里桃花盛开。这里曾经是旧西藏贵族的庄园领地,如今已成为900多户普通居民的家园。
86岁的仁增老人在这里已生活了62年。62年前的3月28日,党中央领导西藏各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人奴役人的历史就此在高原终结。
85岁的昂旺尼玛(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62年前,年轻的仁增摆脱了农奴身份。她用劳动换来的,不再是填不饱肚子的一小捧糌粑,而是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以及用勤劳双手创造光明未来的可能。
62年间,挣脱了腐朽制度羁绊的西藏,已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向着新征程启航。
71岁的昌都市左贡县旺达镇列达村老人洛松朗加(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拥抱自由
——废除封建农奴制,进行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伟大变革。
79岁的山南市克松社区居民洛桑卓玛,经常会驻足仰望刻在社区门楼上的那行字——“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触景生情,老人的思绪常常被拉回至60多年前。
那时,同样位置悬挂着的不是社区的名字,而是一根冰冷的法杖。
“在旧西藏,克松是农奴主管辖的庄园,法杖就是农奴主司法特权的象征。”洛桑卓玛哽咽道,那时,农奴主“公堂”上的刑具,曾是无数农奴的噩梦。
洛松朗加和他的家人(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据统计,民主改革前,占总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官家、贵族、寺院及上层僧侣)及其代理人,占有了西藏99.7%的土地。而占人口95%的农奴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
“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饿,从没吃饱过。”71岁的昌都市左贡县旺达镇列达村老人洛松朗加说,民主改革前,他的爷爷负责给农奴主家打猎。一次,因为收获不好,农奴主当着家人的面把爷爷吊起来打了100大板,当场把爷爷打昏了过去。
“直到解放军来了,才把爷爷身上的伤治好。”洛松朗加说。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考虑到特殊的历史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对西藏的政治制度暂时不予变更。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西藏人民的愿望平定叛乱,并领导各族人民开始民主改革。
冀望未来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西藏将与全国一道,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如今的西藏,正迎来高质量发展,各项民生事业持续改善。2020年,西藏全年经济增长7.8%,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区人均预期寿命由民主改革之初的35.5岁增加到71.1岁。
如今的西藏,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已成为深植于西藏各族群众内心的共识。2020年1月,《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获表决通过,填补了西藏自治区立法体系的一项空白。
“实践充分证明,西藏的前途和命运与伟大祖国紧密相连,西藏的发展和进步与祖国的稳定繁荣密不可分。”27日晚,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在拉萨发表“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2周年”电视讲话时说,西藏正和全国一道,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从制度的新生,到发展的跨越。回望历史,方知来时之艰辛。冀望未来,一个更加美好的西藏,正在路上。
中央部门网站
西藏自治区部门网站
昌都市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