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以来,昌都市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按照“挖掘一个资源禀赋、选准一个特色产业、打造一个优势品牌、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立一套保障机制”的“五个一”模式,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帮助贫困村厘思路、调结构、育产业,打出了一套长中短结合的产业发展组合拳,每一户贫困户都能嵌入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项目中,已累计实现脱贫8.12万人。
经开区育苗基地培育的蔬菜
挖掘一个资源禀赋
精准产业规划布局
近年来,昌都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按照“一核”:即现代农牧业发展核心;“四带”:即都市特色农牧业发展带、高原特色林果发展带、高原畜牧养殖发展带、高寒特色农牧发展带;“多点”空间布局范围及发展重点和方向的规划布局,全市《昌都市“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昌都市深度贫困产业扶贫规划》规划产业扶贫项目852个,总投资108.9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69.16亿元、其他资金39.77亿元)。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工产业项目850个,规划执行率为99.77%;完工738个,完工率87%,累计到位投资98.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67.34亿元、社会资本23.87亿元、金融信贷7.2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4.6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8.05亿元、社会资本22.24亿元、金融信贷4.38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3362人,受益人达184247人,吸纳就业人数23279人。
江达县天然饮用水开发助力扶贫
选准一个特色产业
发展区域主导产业
紧紧围绕五大养殖业、七大种植业等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贫困群众能够直接受益、短期见效、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卡若区以牦牛育肥、饲草种植产业为主导,实施“数十个一”工程,以卡若区蓝天圣洁牦牛基地项目为龙头,建设牦牛短期育肥小区5个,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开始试运营。
察雅县以经济林果产业为主导,实施五个一万工程,投资6822.39万元打造了8320亩经济林产业项目,共吸纳群众415人务工就业,共发放工资185万元,人均增收4400余元,经济林项目建成3-5年后,将移交给当地群众作为集体经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群众巩固脱贫持续增收。
八宿县在郭庆乡、同卡镇片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及畜牧养殖、牦牛育肥产业;在益青乡、吉中乡、邦达镇片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港及旅游集散中心产业;在白玛镇、吉达乡、拉根乡、林卡乡片区,依托县城和产业园区发展,打造八宿县农业综合开发区,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商贸物流产业;在然乌片区,依托然乌康巴国际旅游小镇,打造八宿县自然景观、文化旅游开发区。
左贡县实施万亩葡萄园区工程,预计年产优质葡萄酒3000吨,产值将达3亿元,年生产葡萄酒约300万瓶,实现土地��i�转费用190万元,可辐射带动5个乡(镇)贫困群众1724户,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芒康县实施集产、加、销一体化的集体经济实体,引入产业园区77家企业备案登记,开工建设41家,完工28家,投产17家,7家企业获批“334”产业贷款约1亿元。
贡觉县按照“一带、三区”阿旺绵羊产业发展布局,以贡觉县藏东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育肥基地151亩,年育肥羊群6000只,直接解决就业岗位38个。
江达县以打造“西藏好水”为发展目标,实施江达县“雪岩泉”净界天然饮用水工程,产能为20万吨/年,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年销售额约1.6亿元,实现净利润2022万元,每年定点为岗达村提供30万元帮助发展集体经济,并在1-5年期间,每年在该项目收益部分中提取5%分红,用于补给扶贫开发区建档立卡户365户1816人增收。
类乌齐县以类乌齐牦牛产业为主导,实施“三万工程”工程;实施人工饲草地建设和退耕还草面积累计达到2.38万亩,带动全县1100余户参与饲草料种植,已建成3座牦牛育肥基地,年出栏达到2400头以上,培育牦牛到户育肥示范户,示范户达到2400余户(户均育肥3头),带动建档立卡户1000户,参与牦牛养殖、饲草种植产业,户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依托藏家牦牛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入股模式,将每年的入股分红资金直接用于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户均增收5000元,间接带动2400余户牦牛养殖户。
丁青县“以虫草为招牌,实现工业强县、牧业富民”和“七大种植基地、五大养殖基地”产业举措,以“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四种产业化运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以循环经济模式培育产业,以13个乡镇为养殖、种植基地,产业园区为农畜产品加工中心,形成一条绿色农畜产业链。
边坝县以发展生态业为产业发展思路,种植藏红麦、芫根等3.2万亩;建成高效日光温室90座,蔬菜供应量达380吨,年产值达320万元以上。
洛隆县以青稞产业为主导,依托洛隆县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打造“洛宗”7个系列产品如土特产、青稞米、挂面、糌粑、饼干、藏麦香宝、藏麦面粉等60余种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150余万斤,年产值640余万元。
打造一个区域品牌
促进产业做优做特
培育一个龙头企业
引领带动稳定增收
建立一套联结机制
实现脱贫长久长效
持续发挥好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聚合效应,充分整合资源、广泛动员、积极引导,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推行“7+”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到户产业、企业带动农户、股份分红、资产收益、合作社、委托饲养、工资性收益”等7种产业联结模式,真正实现“提升群众满意度、提高经营主体盈利水平、扩展贫困群众收入来源”的三赢态势。脱贫攻坚以来,全市贫困村、贫困户依据县、乡、村三级企业项目特点、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选择与个人状况相符的企业项目。
中央部门网站
西藏自治区部门网站
昌都市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