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点工作

昌都市“五个一”工作机制推进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1-01-28 作者: 来源:昌都市委员会

昌都市“五个一”工作机制推进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自脱贫攻坚以来,昌都市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按照“挖掘一个资源禀赋、选准一个特色产业、打造一个优势品牌、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立一套保障机制”的“五个一”模式,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帮助贫困村厘思路、调结构、育产业,打出了一套长中短结合的产业发展组合拳,每一户贫困户都能嵌入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项目中,已累计实现脱贫8.12万人。

经开区育苗基地培育的蔬菜

挖掘一个资源禀赋 

精准产业规划布局

      近年来,昌都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按照“一核”:即现代农牧业发展核心;“四带”:即都市特色农牧业发展带、高原特色林果发展带、高原畜牧养殖发展带、高寒特色农牧发展带;“多点”空间布局范围及发展重点和方向的规划布局,全市《昌都市“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昌都市深度贫困产业扶贫规划》规划产业扶贫项目852个,总投资108.9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69.16亿元、其他资金39.77亿元)。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工产业项目850个,规划执行率为99.77%;完工738个,完工率87%,累计到位投资98.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67.34亿元、社会资本23.87亿元、金融信贷7.2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84.6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8.05亿元、社会资本22.24亿元、金融信贷4.38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3362人,受益人达184247人,吸纳就业人数23279人。

江达县天然饮用水开发助力扶贫

选准一个特色产业 

发展区域主导产业

   紧紧围绕五大养殖业、七大种植业等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贫困群众能够直接受益、短期见效、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卡若区以牦牛育肥、饲草种植产业为主导,实施“数十个一”工程,以卡若区蓝天圣洁牦牛基地项目为龙头,建设牦牛短期育肥小区5个,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开始试运营。

   察雅县以经济林果产业为主导,实施五个一万工程,投资6822.39万元打造了8320亩经济林产业项目,共吸纳群众415人务工就业,共发放工资185万元,人均增收4400余元,经济林项目建成3-5年后,将移交给当地群众作为集体经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群众巩固脱贫持续增收。

    八宿县在郭庆乡、同卡镇片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及畜牧养殖、牦牛育肥产业;在益青乡、吉中乡、邦达镇片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港及旅游集散中心产业;在白玛镇、吉达乡、拉根乡、林卡乡片区,依托县城和产业园区发展,打造八宿县农业综合开发区,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商贸物流产业;在然乌片区,依托然乌康巴国际旅游小镇,打造八宿县自然景观、文化旅游开发区。

    左贡县实施万亩葡萄园区工程,预计年产优质葡萄酒3000吨,产值将达3亿元,年生产葡萄酒约300万瓶,实现土地��i�转费用190万元,可辐射带动5个乡(镇)贫困群众1724户,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芒康县实施集产、加、销一体化的集体经济实体,引入产业园区77家企业备案登记,开工建设41家,完工28家,投产17家,7家企业获批“334”产业贷款约1亿元。

    贡觉县按照“一带、三区”阿旺绵羊产业发展布局,以贡觉县藏东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育肥基地151亩,年育肥羊群6000只,直接解决就业岗位38个。

    江达县以打造“西藏好水”为发展目标,实施江达县“雪岩泉”净界天然饮用水工程,产能为20万吨/年,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年销售额约1.6亿元,实现净利润2022万元,每年定点为岗达村提供30万元帮助发展集体经济,并在1-5年期间,每年在该项目收益部分中提取5%分红,用于补给扶贫开发区建档立卡户365户1816人增收。

    类乌齐县以类乌齐牦牛产业为主导,实施“三万工程”工程;实施人工饲草地建设和退耕还草面积累计达到2.38万亩,带动全县1100余户参与饲草料种植,已建成3座牦牛育肥基地,年出栏达到2400头以上,培育牦牛到户育肥示范户,示范户达到2400余户(户均育肥3头),带动建档立卡户1000户,参与牦牛养殖、饲草种植产业,户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依托藏家牦牛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入股模式,将每年的入股分红资金直接用于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户均增收5000元,间接带动2400余户牦牛养殖户。

    丁青县“以虫草为招牌,实现工业强县、牧业富民”和“七大种植基地、五大养殖基地”产业举措,以“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四种产业化运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以循环经济模式培育产业,以13个乡镇为养殖、种植基地,产业园区为农畜产品加工中心,形成一条绿色农畜产业链。

    边坝县以发展生态业为产业发展思路,种植藏红麦、芫根等3.2万亩;建成高效日光温室90座,蔬菜供应量达380吨,年产值达320万元以上。

    洛隆县以青稞产业为主导,依托洛隆县洛宗特色产品开发公司,打造“洛宗”7个系列产品如土特产、青稞米、挂面、糌粑、饼干、藏麦香宝、藏麦面粉等60余种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150余万斤,年产值640余万元。

打造一个区域品牌 

促进产业做优做特

    针对昌都农畜产品有特色无优势、有产品无市场、有品牌无效益等突出问题,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按照“做活、做大、做强、做优、做特”的目标,打造“蓝天圣洁”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发挥品牌市场引导作用,推动五大重点产业品牌创建工作。
    一是葡萄酒产业。围绕市统筹重点产业,以芒康县南部三乡、左贡县中林卡乡为优势区域,完成了“盐井葡萄”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培育了 “达美拥” “藏红甘露”“成功红天麓”等多个知名葡萄酒品牌。
     二是卡若香猪产业。以昌都市多伏村卡若香猪保种基地为龙头,着力打造藏猪产业,打响“卡若香猪”品牌,全市引进和培育藏猪经营企业8家,其中养殖规模达到1000头以上的企业4家,实现香猪销售400万元。
     三是类乌齐牦牛产业。以类乌齐县、丁青县、江达县、芒康县等为优势区域,以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康巴类乌齐牦牛”品牌,2017年2月,成功注册“康巴类乌齐牦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初,类乌齐牦牛被农业农村部等6部委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市已注册康巴类乌齐牦牛、藏家牦牛2个品牌,依托藏家牦牛等知名企业开发高中低2个品系、11个牦牛肉产品,包括冷鲜系列牦牛肉3个品种和休闲系列8个品种,年均实现加工销售牦牛肉产品达400万公斤。
    四是红拉山鸡产业。以经开区、左贡县等为优势区域,以康贡禽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市藏鸡产业发展,打造“红拉山鸡”品牌,培育红拉山鸡养殖户2万户,建立养殖小区15个, 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
    五是阿旺绵羊产业。以贡觉县阿旺乡、莫洛镇等为优势区域,以藏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察雅、江达、芒康等县(区)大力发展阿旺绵羊产业,打造“昌都阿旺绵羊”品牌,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年屠宰达到10万只的阿旺绵羊加工生产线。

培育一个龙头企业 

引领带动稳定增收

    近年来,昌都市坚持“培育”和“引进”两条腿走路,既注重培育贫困户参与面大、市场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又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种养大户+贫困户”等现代农业模式,探索出“引龙头、建基地、扶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化扶贫之路,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先后引进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长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康贡企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类乌齐牦牛产业、卡若香猪养殖、红拉山鸡、阿旺绵羊、葡萄酒、饲料、藏药材、林下资源加工等项目。五年来全市共有龙头企业23家龙头企业(自治区级1家、市级22家)实现产值1.2亿元,带动农户10000余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全市327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家级6家、自治区级11家、市级27家)实现收入6592万元,带动农户6938户,户均增收4115元。

建立一套联结机制 

实现脱贫长久长效

    持续发挥好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聚合效应,充分整合资源、广泛动员、积极引导,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推行“7+”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到户产业、企业带动农户、股份分红、资产收益、合作社、委托饲养、工资性收益”等7种产业联结模式,真正实现“提升群众满意度、提高经营主体盈利水平、扩展贫困群众收入来源”的三赢态势。脱贫攻坚以来,全市贫困村、贫困户依据县、乡、村三级企业项目特点、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选择与个人状况相符的企业项目。